德育无痕
2017-04-26 10:22:17   来源:   点击:

 

德育无痕

 

2015年05月29日 09:11:34访问量:77次
 
 
美国的学校,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确实都不像我们有那么多的道德教育课程、思想教育活动以及从事思政工作的专门组织和人员。但据此就认为美国不重视道德教育、不注重自己价值观念的传播,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是他们重视得更巧妙更不露痕迹,从而也就有了更好的“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
人不是在“被教育”中成长,更不是在“被改造”中进步。道德观念是在自觉自愿中接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在亲身体验中产生,道德行为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当一名教师以“教育者”自居的时候,其感召力已经消失;当一名学生成为“被教育者”时,其接受道德感化的前提已不复存在;当一堂道德课变成“改造人”的活动的时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我们的道德课,学生为什么总是往后坐?我们的德育活动,为什么不点名强制就没人参加?我们的道德教育口碑,为什么没有随着重视德育的红头文件的增多而改善?我们的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为什么没有因专职思政队伍的扩大而提高?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们的德育始终“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始终以“改造人”为己任,始终以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做派为手段。美国人的德育就显得低调、谦卑,热心于服务,没有口号、强制和规定,寓德育于生活,尊崇“无为而治”,从而达到了“愿者上钩”的目的。
来到美国,看不到国内铺天盖地的宣传标语、口号、画像,也看不到国内泛滥成灾的“德育基地”的匾牌,但任何一个人不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美国人倡导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存在。他们所倡导的、想要让人做到的,不是通过直白的言语来表达,更不是通过命令式的指令来强制,而是通过各种活动载体或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状态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自我感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商店、餐厅、汽车修理厂、厕所为社会不可或缺,战争、军事、历史、科技、艺术、体育等影响人感化人的场所在美国似乎更不可或缺,整个美国社会似乎都成了“教室”。以加州的圣迭戈为例,区区几十万人口,市中心的Balboa公园,居然就集中了博物馆、剧场、科技中心等几十家大型公共活动场所。我原计划花上1个小时逛遍整个公园。结果,我只是到各场馆的门口报个到,就花去了6个小时。如果逐一参观,我真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我只见成群结队的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兴致勃勃地进出各个没有悬挂“德育基地”牌匾的场馆。可以想象,当他们徜徉在这些场馆中,自然而然,“因科技的领先而自豪”,“因军人的牺牲而悲痛”,“因国家的强大而骄傲”,“因资源的枯竭而忧虑”----。人们与其说在旅游、娱乐、休闲,倒不如说是在接受道德的锤炼、精神的熏陶。人们在游览中被感化,在谈笑中受教育,这是真德育。当然,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更为深刻影响的还是全社会的精神风貌,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成年人的示范表率。
道德教育就是如此简单,只要赋予生活以感化人、提升人的功能,人们就无须挖空心思去设计什么“途径、手段和方法”了,德育的有效性也就不会只停留在“总结”中或只出现在领导的“讲话”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