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017-04-26 10:17:13   来源:   点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015年05月29日 08:55:22访问量:90次
 
 

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所著的《爱的教育》诉说了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现代教育家夏沔尊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说“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可见,爱心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人应有最起码的素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人就北京交通大学开除作弊学生案例邀请我谈看法,本人始终认为,有爱心的教育就要有惩罚的教育,有了惩罚才能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就是大爱,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
    一、教育就是对学生奉献爱心
  温家宝总理指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有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这样才能体贴入微,把他们教育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在毕生中一定要做好的事情。现在我们讲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授业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本领,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杰出人才;解惑,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解疑释惑。解疑释惑要有方法,要摆脱那些生硬的、死板的、教条的方法,代之以生动的、活泼的、耐心的、细致的方法。而做好这三点,一定要以德为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以德教育爱心育人的典范。
  爱心,是伟大的情感,是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开始,是教育人的敬业、爱岗、奉献精神的内动力,是教育人积极、认真工作的"催化剂"。教育人的爱心是对知识的爱心,是把自己融化到知识里,让自己和知识成为一体;教育人的爱心是对职业的爱心,热心于工作探索,倾心于工作改革。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有爱心的老师,会急学生所急,会爱学生所爱,会乐学生所乐,会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会教好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成功的时候,给予赞美和提醒;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给予启发和鼓励;在学生坎坷的时候,给予指点和帮助。
  爱心本应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能用心灵赢得心灵,“让学生感到幸福”才是教育追求,“教育是奉献”就是要把学生成才当成最大的乐趣和幸福。我们常说,师德的核心是爱,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校,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有了这份爱,才会注重自己的形象,才会无时无刻不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学生。师爱是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爱,促进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使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便于和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没有爱心的教育就没有人类教育的辉煌;没有爱心就没有教师自我完善的动力;没有爱心就没有全面发展的学生。付出了,能不能得到回报是一方面,是不是对得起那一双双眼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想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把真挚的爱毫无保留地洒向自己耕耘的沃土,只要充满爱心,甘于平凡,乐于奉献,任何教师、任何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爱心是本应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是教育人最基本的要求。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首先,老师的爱心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老师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会更倾心于老师,更加乐于接近老师,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所谓"乐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老师的爱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来源,它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再次,老师的爱心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老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言行经常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有爱心,不仅仅是对老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家庭、对全社会共同的要求。大家都来关心下一代,人人都对孩子付出爱心,就可以筹措更多的钱用于教育,许多因贫失学的孩子就能重新回到学校,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教育就是让学生心服口服
  教育既是爱的事业,又是严的事业,是爱与严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所以,只有真心爱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教育好不好,学校好不好,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是不是在学生的心灵播撒下善良、正直和快乐的种子。只有接受了好的教育,学生才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将来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才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如何理解“类似开除作弊学生”的问题,按照大学的校规,因考试作弊而被开除,应无争议,就是国外大学,也是如此。在国外都有通过立法机构审议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大学章程》,这是大学的办学“宪章”,所有的校规都必须按照《大学章程》制订。而反观我国大学,虽然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必须有大学章程,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大学有真正意义的《大学章程》,学校的校规,由此行政色彩很强,也十分随意。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对于同样的违法“校规”的行为,惩处力度却不相同,比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有的高校对作弊,最多是记过处分,且记过处分,在离校时撤销,而后来才随着对作弊现象的重视,加大处罚力度,而为何加大,加大到何种程度,也没有通过师生的讨论、听证,而是由行政机构单方面决定。学生替考确实不对,也应处罚,但校方不分情节轻重,一概开除学籍,毁掉学生终身前程,太残忍了!既是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无父母般的感情,又是违宪,成为带头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示范。因此,对学生动辄开除,是不合情理,也涉嫌剥夺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的。这与是否严惩作弊无关。大学如果要严厉处置作弊学生,当务之急,不是拿起开除武器,而是反思自己为何一直没有《大学章程》违法办学到现在,着手立即制订并通过立法程序颁布《大学章程》,同时,建立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允许学生可自由选择大学、可随时可转出大学。在这种环境下的严惩,才是对受教育者真正负责,也让公众信服的。让学生心服口服,解决这类难题,就要尽快让大学通过立法程序,制订《大学章程》,在《大学章程》框架内,制订师生接受的校规;同时,大学建立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教育的权利。在这种环境之下,再严格执行校规,就没有这样的法律纠纷。如果大学没有依据有法律效力的《大学章程》办学,我国大学也没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自由转学制度,必须谨慎地使用“退学”、“开除”手段来惩罚学生——在自由申请入学制度、自由转学制度没建立起来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大学都应该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而不能简单地将《大学章程》合法化,就可把开除学生合法化——尤其是行将毕业的学生,这难以达到法律的效果,只能增加学校对学生不负责的负面形象。谁都会犯错误,大家都一样。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认错,知错不改错。知错能改比不犯错误更受人尊重,让犯错误的学生心悦诚服,痛痛快快地认识错,作弊可耻,是不劳而获,是自欺欺人,是违反纪律。无论是爱心还是惩罚,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惩罚学生呢。所以一定要保证你的惩罚是适度的。你的惩罚,一定要使学生得到什么。所有的犯错误的学生都是可以拯救的,我们一定要尝试去拯救每一个学生。有爱心的教育就要经常反思,这些学生怎么会有错误呢?他们怎么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面对学生的错误教育该怎么做呢?
  让学生心服的教育就是从情感上赢得学生的心。当教育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教师给学生的爱,应该比母爱更细腻,更纯洁;应该比父爱更广博,更高尚。要使师生之间的感情之树常青,教师必须时常输之以爱的甘露,而这种爱必须更细腻而具体。或者是教师一个微笑眼神,因为教师载着爱和信任的眼波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亲切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而映出美丽的图像。或者是一个轻抚的动作,因为学生对教师亲切的一举一动认为是对他们的好感,正如选科夫所说:“学生对于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
  让学生心服的教育就是从道理上明辨是非曲直。当今有部分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改过来的错误还容易再犯,这就需要做老师的给学生以道理,教他们辨别是非。学生做错的事,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自己教育自己,以事论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在自己前面具有一定共同奋斗目标的那样集体。" 因此,我在平时充分利用校园各种竞赛、各种活动和流动红旗的评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我还充分发挥教室内版面的教育作用,采用“德育百分制”、“我的成长小树”、“扬帆起航”等栏目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了争取优秀,同学们都暗暗较劲,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缺点,处处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让学生心服的教育就是从给信心上增强进取的勇气。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每位教师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后进生。后进生虽然只是少数,但往往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他们的后进行为不仅对本人进步不利,而且常常给班级、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是教师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三、教育就是使学生心领神会
  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和学生关心的大事。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办好教育不仅要靠财力,而且要靠心力。”教育需要教育人怀着对教育、对孩子、对国家民族真挚而深沉的大爱,而不是面对从幼儿园开始就感受压力和痛苦的儿童,面对沸腾的舆论和要求变革教育的强大社会压力,存在的严重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但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坐而论道,视若无睹。
  只有自由民主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课堂教学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关注的,课堂气氛越活跃的,学生越自由的,他们可以不用端坐在桌前、可以自由活动、发言可以不举手、可以在任何时候中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想问的任何问题……但是,学生的自由是有尺度的,是一种在公共道德和规则的约束下的自由。学生虽行动自由,但没有喧哗;学生虽有讨论,但没有失去秩序;课堂上不会出现交头接耳、打闹嬉戏的的现象。在这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老师讲得很少,要求学生背的更少,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却很多。老师就会提出许多让学生感兴趣的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交流,自己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一节课成功与否,不是看学生记住了什么,而是看学生是否会学习、是否引发了继续探究的兴趣、是否体验到合作的成功感。表面上课堂虽然没有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学生的眼光己经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没有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学生懂得了怎样去思考问题,学会面对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所以教师讲多讲少不是关键,关键是学生悟的多少,这也是美国课堂教学的精髓。
  只有灵活开放的学习内容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我们的学校都是以“班”为单位安排课程,班级所有学生的课程安排整齐划一。而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学校都没有统一的课程表,他们是以“每名学生”为单位安排课程,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做课程。小学高年级学生实行分层走班制,根据自己某学科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难度的内容;小学低年级,不分学科,没有统一教材,这更为学习内容的开放与自由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他们提倡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习惯、喜好,鼓励孩子的一切想像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中国的教育大不一样,我们中国,从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把一个公认的标准放置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千差万异的孩子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被剪裁、被驯化。表面上“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实际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如班级人数太多、课时紧张等。而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实行的“选课制”和“走班制”真正实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外作业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课外作业,可以说天天都会布置,课后练习题,甚至是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学生的作业也很“多”,任务也很“重”,经常给学生布置“大型”作业,几乎每一个作业都是小小的系统工程,这些作业一般没有标准答案,更注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需要付出很多,不仅要上网、去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更需要绞尽脑汁,探索尝试,战胜难关。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兴趣无穷。正是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搜集信息和归纳整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这些能力对学生们的一生都是有用的。
  综上所述,有爱心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教育,是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对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学生的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进行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爱心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人应有最起码的素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