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怎样读
2017-04-25 10:10:25   来源:   点击:

 

有效的课堂怎样读

2015年01月28日 08:57:03访问量:17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仔细听听,真正有效的朗读不多。有效的课堂该怎样读呢? 
 
一、情——有效朗读的“导火索”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有效朗读的“导火索”。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只有师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咏品味、受到感染时,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进而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感,最终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悟。朗读,不仅仅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它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读者用自己的声音、思想、表情,由浅入深地表达文中语言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听者对课文内容、词句段篇或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品味领悟。 
著名青年教师王自文执教的《古诗两首》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 
片段: 
师: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痛苦、愤怒、绝望、期盼……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有一种同情感,同时痛恨宋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生读略) 
师: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不同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巍峨高耸的华山已经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读——(生齐读)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王老师紧扣一个“泪”字,引领学生读出了诗之情,读出了诗之味,读出了诗之蕴!遗民之泪,裹挟的是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冷冷地滴落在学生的心头。一个“泪”字,上承金兵蹂躏百姓之残暴,下启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通过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用心灵去触摸作品,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最终,他们的朗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梯度,读出了高效! 
 
二、趣——有效朗读的“催化剂”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兴趣是有效朗读的“催化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庐山的云雾》时,学生已经读了6遍课文了。如果是普通的课堂,也许孩子早已腻烦了,可是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热情仍是那么高涨,学生的精神仍是那么饱满,究其原因:兴趣!瞧,老师跟学生比读书。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都被于老师“哄”了起来,个个乐在其中,练习十分投入,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老师睿智幽默,学生天真可爱,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教学之趣,这时的朗读已经成为一种乐趣。学生因兴趣而自觉地投入到朗读中,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就被领进了朗读的乐园,朗读的目标自然达成。这样有趣的朗读,孩子怎能不喜欢?这样有趣的朗读怎能不有效?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实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同样,朗读教学是否有效,不在于朗读形式的多样,不在乎朗读时间的长短,有效课堂的朗读教学应该:有情、有趣。 
编辑:峤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