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2017-04-25 10:13:10   来源:   点击:

 

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2015年01月28日 09:21:39访问量:173次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顾问。在中国教育学界,钟启泉教授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尤其是在课程研究领域独具权威,本届课博会上,他以一个教育学者的眼光审视中国十年课改,更以一个长者的姿态对当代校长和教师敦敦教诲,既高屋建瓴的阐述了新课程下课堂变革的国际和国内教育背景,又探幽发微,有微观的课堂教学指导。
        基础教育学段学校,就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不要说大话。
        他提出,基础教育学段,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性,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经济和社会。学校教育就要使得每个学生发现自我。以奥地利的教育现状为例,奥地利的高中课程有标无本,只有课标,没有教材,由教师根据课标自主研发教材,以科技素养、人文素养和专长课程作为三大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钟教授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逻辑:学校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课堂改革的核心是教师。并以课程、课堂和教师为原点,指明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上课等同于传授知识,教师抽象的一味地灌输并不等同于学生学会,从学习记忆金字塔可以看出,教师的讲述学生只能记忆百分之五。教育要从人本出发,钟老提出,教育是个人性化的职业,衡量学校教育成功的指标是三关,关爱、关切、关联。
        二是传统智力理论当道,在很多教师的认知里面,数理化高贵,音体美低贱,“主科”、“副科”的划分界限明确。基础教育是育人的,还是育分的?要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可以借鉴日本的学科教学:日本基础教育主张提炼层次化的学科教学目标,第一层目标是兴趣、动机、态度;第二层目标是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的培养;第三层目标是技能提升,包括观察技能、实践技能和沟通技能;最后一层在知识。
        三是学生在习题讲解时不愿意回答,认为告诉别人高考时会增加一批敌人。有校长明确说本校习题不得外泄,认为习题外泄便宜了竞争学校。在这些人的头脑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中国存在的第三个教育问题:“知识垄断”。北大教授钱理群在反思大陆教育问题时就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是知识垄断的典型代表。不管是欧美的知识教学,还是我国教育部文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知识要分享。知识垄断与知识分享之间的差距,是我国与欧美国家教育思想的差距。
        四是部分教师将课程标准当成教学大纲来处理,将课程标准作为知识点和考点处理。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三大标准:1.成就标准,以高三数学为例,是要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高度,如果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这样的高度,需要借助哪些教材内容来实现;2.内容标准,如果让每个学生都掌握这些教材内容,要借助怎样的教学平台,评价机制来保障。
       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
       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所谓自下而上,就要从教师开始,从课堂开始。钟老提出,把课堂规范解构之后,建构新的课堂规范,教师就不得不改变。并梳理分享了很多学校的成功经验:
       一是要让教师形成一个观念,上课即研究。要求教师经常上公开课,一节公开课要配两节研讨课。学校的公开课要去掉华而不实的表演,要是返璞归真的常态课,能够发现问题,并通过研讨课解决问题。
        二是上课引进三组活动,教师一言堂自然瓦解:第一项是任务单,即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编制的学生学习导图;第二项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国家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原因在于,人的学习一定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能把差生尽快的带入学习状态,而且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最大的受益者是优等生,优等生能够通过给其他同学的讲解重新梳理思路,深化理解;第三项是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汇报反馈。
        三是抓住课堂三大事件:倾听、连接和反思。倾听是老师上课能力的第一要素:1.倾听这个学生的发言跟课本之间有什么关联;2.倾听这个学生的发言跟其他学生的发言之间有什么关联;3.倾听这个学生发言跟他以往的发言有什么关联。连接是老师上课能力的第二个要素,把学生不同的反应链接起来,形成画面。学会反思,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不足,反思即成长。
        四是要科学的听评课,不要将评课做成对主讲教师的审判,而是研讨,评课的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成功点,二是改进建议,三是听课者能从主讲教师身上学到什么。
五是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不难,首先要致力于做儿童研究;其次要吃透教材,进行教材分析;第三是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追求,要致力于做小课题研究。钟老语重心长的告诫学校校长和教师,教师的研究课题要实在一点,小一点再小一点,课题研究慢一点再慢一点,要做扎实。
差异是好东西,是正能量,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
课堂应该怎么变?如何把“教堂”变成“学堂”?这就不得不提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钟老提出,差异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
       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让不同认知的思考方式碰撞,挑动学生的认知冲突,这就是教师的作用。而在大部分中国教师的认知里,是厌恶差异的,最好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齐,比较容易传授知识。但是这不是上课,熟能生巧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和转述,让学生不用思考,而是对知识条件反射式的吞咽。
        学校改革的一切答案在现场,现场在课堂,课堂看学生。
        钟教授提出,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要扎根学校改革实践,特别是课堂改革实践。在课堂改革实践当中完成两个打造,一是打造每个教师的上课能力,这是课堂改革的核心;另一个是打造一支团队合作的教师队伍。
所谓课程改革,不是硬度强压、轰轰烈烈的造势,看起来热闹,而是形成一个研究网络,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是这个研究网络上的一个点。
        钟 启泉教授在讲座的最后提出对现代课堂博览会的殷切期待,希望现代课堂博览会能够将这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形式做成更大的网络链接和研究互动。并于会后给组委会发来消息,提出希望现代课堂博览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课堂转型的力量。
编辑:峤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