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频道 > 正文

如何预习化学课?
2017-08-31 08:35:49   来源:   点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指在老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之一。预习,按其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课前预习是指上课前先自学下一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是指预习下一阶段的内容,所需时间较长;学期预习是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一学期的教材,了解一下知识体系,并对有关基础知识做些相应的准备。

那么,预习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呢?(一)预习能帮助提高听课效率。由于在预习时了解了新课的内容,哪是难点、哪是重点、哪里已经懂了、哪里还有疑问?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听课,就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听课效率就好。(二)预习能够帮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预习之后,摸清了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和主要内容,上课时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通过预习,还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抓紧时间及时弥补,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在听课时,就不会因为没弄懂旧知识而影响新知识的学习。()预习可以帮助提高课堂笔记的速度和质量.由于在预习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听课时,老师口里讲的、手中写的、书本里说的,问题哪有哪无,自己一清二楚。这样,在听课过程中,凡是书本上已有的,可以不记或少记。而教师补充的内容,或与课本上讲的不同之处,或自己一时有疑问之点,或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可以细致地记录下来,以便课后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我们同样需要预习。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质疑问题,而且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的预习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如何才能更好地进入多彩的化学世界,在中学阶段我们惟有通过课堂学习来了解。进入课堂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预习。毫无疑问,化学预习也有时机,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学生对预习印象最鲜明、最清晰的时候进行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预习的质量,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规定了预习的时机,这个时间预习既有明确的目的性,又有紧迫性,因而也就提高了预习的效率。人总是会在最关键的时候全力以赴,而课前预习选择的就是这个关键的时候,这个时候便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预习所形成的短时记忆,能够在课上得到及时的再现和巩固,便于形成永久的记忆。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来把握化学预习的时机呢?(一)新知识的重难点处。在预习的过程中,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无法弄懂,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有弄懂的部分,这样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疑问听课,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更好地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高一教材中“物质的量”的学习,如此抽象的名词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接受,很难理解,会出现知识的“拦路虎”,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但如果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大概知道“物质的量”也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物理量,对它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述,学生也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个内容了。把握住这一预习的时机,学生便可以在听课时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课的重难点。(二)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新知识总是由旧知识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学生在预习时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某一知识点似曾相识,却又感觉不太一样。这时便是预习的最佳时机。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通过以前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无论学生最终有没有通过自己的预习达到理想的效果,他都会在上课时非常认真地听老师是如何来阐释这一新知识的。例如,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置换反应,如锌与盐酸的反应,知道在这一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当学生预习氧化还原反应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并试图通过以前的知识来理解这一新知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一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呢?学生陷入了思考,再通过预习课本,他可能会明白这一变化的实质便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像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预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巩固了已经学过的旧知识。(三)布置预习题范例。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从而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预习题范例的选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例题要典型,从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出发;2.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教学的开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3.通过多层次预习促进学生加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转化,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预习题,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在下次课要上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便可先给学生布置几道预习题。必做题可设计为在锌与硫酸铜的反应中,标出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什么物质,表现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物质又分别是什么。选做题可布置为标出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学生通过预习来完成这些题目,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四)通读教材,明辨难易。通读教材,就是要以教材为线,了解知识的脉络,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明辨难易,就是在预习过程中,找出哪些知识是一看就会的,哪些是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检阅资料也不能完成的问题,这便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对那些我们暂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便是我们课上学习的重难点。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掌握了课上探询的主动权,就为我们课上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配制及分析》之前,学生首先通读了教材,了解了本节知识的大体框架。然后,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发现课本中“问题解决”这一栏中的问题,于是他们尝试着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关键所在便是教师事先提出的问题:分析两种配制方法存在哪些异同?这个问题在课本中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地查阅资料,而这时,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也就迈出去了。当学生查阅资料之后还是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时,便会希冀在课堂上能够完全掌握这些知识。(五)提纲式预习。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学会预习具有很特殊的意义,它为课堂上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刚开始预习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教师可以以提纲的形式让学生预习,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非常清晰地知道新知识的脉络,在预习的时候能够面面俱到。例如,在预习《乙醇》这一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提纲:1、乙醇的分子结构;2、乙醇的物理性质;3、乙醇的化学性质。(1)与钠反应,如何断键?(2)消去反应,如何断键?(3)催化氧化;催化氧化得条件及断键方式。(4)取代反应;如与卤化氢的反应,分子间脱水等。有了这一提纲,学生就会围绕这一目标去预习,提前知道学习目标,使得听课有针对性;学生也可提高听课效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经常这样训练,时间长了,学生自己也会把握住重点,教师不给提纲,他们也能高效地预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课堂预习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课堂预习,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化学预习的时机,使课堂预习成为促进师生课堂交流,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预习能力已然成为了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预习的效果,不在于问题的多少,而是看问题是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否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从低要求到高要求、从扶着走到放手走的训练;逐步地使学生的化学预习能力得到稳步提高。